
战舰的摆放并非简单的阵型调整,而是需要结合舰种特性、战斗序列以及战场环境进行综合规划。战舰分为前排、中排、后排三个站位,前排通常由装甲型舰船承担伤害,中排负责均衡输出与生存,后排则是高火力舰种的核心位置。每艘战舰的站位可通过属性界面查看,部分子型号的站位会与原型号不同,因此需特别注意细节。实战中,合理的站位能最大化发挥舰队整体战斗力,避免因站位错误导致火力浪费或前排过早崩溃。
战舰武器的攻击优先级直接影响战斗结果。每种武器的战斗序列决定了其攻击目标的选择逻辑,例如部分武器会优先攻击护卫舰或驱逐舰,而另一些则专注于巡洋舰或航母。若前排未能有效吸引火力,后排高价值舰船可能被直接攻击,因此需根据敌方舰队配置调整己方前排舰种。混编不同功能的肉盾型舰船是常见策略,既能分散伤害,又能针对性地克制敌方输出核心。大型舰种如战列巡洋舰和航母通常置于后排,但需注意其移动速度可能拖累整体舰队机动性。
舰队的移动速度由编队中最慢的舰船决定,这一机制对战术执行至关重要。高速舰队适合包夹与突袭,而低速舰队则更擅长正面推进。在编组时,建议将主力舰队与高速输出队分开配置,前者侧重耐久与火力,后者利用速度优势进行侧翼打击。增援指令可灵活补充高人口舰船,但需避免因增援低速舰种而破坏原有战术节奏。攻城类舰船可单独编组为拆家队,利用高机动性骚扰敌方后方设施。
功能性舰船的摆放需视战场需求而定。防空舰应针对敌方舰载机配置,通常编入主力或输出舰队;维修船在前期作用显著,但后期治疗量可能无法弥补战损,可酌情替换为输出舰。部分舰船的区域防空能力可覆盖整个舰队,而自体防空仅能保护自身,这类差异需通过实战观察调整。战舰摆放的核心在于平衡攻防、速度与功能性,通过持续优化编队逻辑逐步提升战术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