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锋枪在前期战斗中优势明显,UMP9凭借高爆发力成为近战首选,配合全息镜可兼顾中距离作战。P90拥有50发基础弹容量和优秀稳定性,虽伤害略低但容错率高,适合持续火力压制。能量武器如加速机枪和储能枪在近距离作战表现突出,但需要适应其独特的射击节奏。AKM和SKS后坐力较大,仅在缺乏选择时建议使用,需配合垂直握把降低后坐力影响。

狙击枪方面,VSS自带四倍镜和消音器,适合练习弹道预判;98K获取难度适中且威力可观,托腮板能有效提升稳定性。巴雷特作为空投武器,具备穿甲特性和快速装填优势,但使用需考虑地形和站位。爆炸弓和火箭筒属于范围伤害武器,前者适合前期遭遇战,后者在决赛圈能发挥战略价值,但要注意避免自伤。能量粒子炮拥有爆炸范围效果,但弹道下坠与常规武器相同,需精确计算射击轨迹。

配件选择需遵循武器特性,突击步枪优先补偿器和垂直握把,冲锋枪侧重扩容弹夹。战术挂件可携带额外弹药和医疗品,机械维修套件能保持装备耐久。武器组合要考虑弹药通用性,如VSS、UMP9和P18C均使用9mm子弹,简化资源管理。中远距离作战建议搭配高倍镜,但需根据压枪能力选择适当倍率,过高倍镜反而影响实战效果。

战斗不同阶段需调整武器策略,前期侧重近战爆发,中期兼顾中远距离压制,后期优先保留高伤害武器。能量双枪配合量子刀适合机动作战,M249轻机枪在决赛圈能形成火力封锁。武器强度并非绝对标准,需结合操作习惯和战场形势,例如高稳定性武器往往比高伤害武器更适合持续作战。掌握每种武器的弹道特性和最佳交战距离,比单纯追求稀有度更重要。